誓言要为中国女篮捧回亚洲杯奖杯的宫鲁鸣在更衣室的门口,沉默地盯着手里的名单,眼神里有点迷茫。这一晚,赛场外的气压比赛场内还要低。半决赛败给日本的结果,让所有早已想好庆祝方式的球迷和工作人员都陷入了“出乎意料”的真空。
站在清晨酒店的落地窗前,一位球迷拍下赛后的女篮队员:有人低着头踢着地毯,有人撑着墙不敢抬头,还有人呆坐沙发——她们正悄无声息地消化着这个不属于她们的第三名。哪怕决赛对手韩国提前就被分析得体无完肤,这场101-66的大胜依然像一杯凉水兑进开水里,冲淡了所有的荣耀感。有人在朋友圈失落地留言,“赢的这一场,意义甚至都比不上输了那一场。”
小组赛期间,信心一度膨胀。更衣室里,老将杨力维谈笑风生,年轻的张子宇还在跟前辈打赌罚球,气氛轻松得像场联欢会。彼时,冠军似乎在向中国女篮招手。直到遇到日本队,比赛节奏被完全带乱,防守失位,传球失误,三分线外像被设了“结界”。分差拉大到20多分,场下的宫鲁鸣从头苦到尾。和许多评论不同,最早看出危机的,其实是队内年纪最大的几位——她们从未这么被人“碾压”过。
赛后技术复盘会上,“轻敌”两个字第一次正面写进本。宫鲁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,却清楚地知道,这锅不是一个人背得动的。他坦言,球员名单才是最根本的隐患——几位95前后的主力:杨力维、黄思静、潘臻琦,相继滑进状态低谷,潘臻琦更是整届被弃用。队里甚至流传一种说法:“我们的主力,比场边的数据员还着急。”
不只主力老化,中生代其实同样难言稳定。韩旭无疑是最大靠山,操作篮下一如既往稳健,但孤掌难鸣;身旁的翟若云不声不响“偷”出了存在感,算是这次最大的意外之喜。张茹和贾赛琪平平无奇,从出场到退场,像旋转门里反复进出的影子。“你认得她们吗?”有球迷在社交媒体感叹。这问题,问球迷,问教练,甚至问她们自己,都有点刺耳。
但在失望的夜晚,总有人带来微光。杨舒予、张子宇、罗欣域冲劲凶猛,失误反倒少得惊人。张子宇内线的统治力初露锋芒,那场与王思雨配合默契得让人眼前一亮。但王思雨的年龄却成了新焦虑点——“她再不传球,张子宇的优势也守不住。”一位老教练低声提醒。李缘则不太走运,入队多年来始终没摸到主力的轮廓,被“技术还不行”的评价追赶,如今去留悬而未决。她的无措,从肩膀的绷紧能看个八九分明。
每次大赛后,“换血”仿佛都会被提一次,这次却格外真实得让人后怕。宫鲁鸣一句“双边至少六人可能说再见”,让女篮的阵痛提前上演。年轻球员的学习速度能否赶上日本的进步?球队靠韩旭一柱擎天,能撑几年?墙上的集训表还没写满,下届奥运的影子却已让宫鲁鸣的眉头锁得更紧。
有意思的是,球迷之间的争论也愈发激烈。有人力挺老将:“没她们扛着,哪轮得到新人撒野?”另一派却猛烈回击:“正因为她们老了才会被爆冷。”甚至宫鲁鸣的用人也成为争议焦点。“宫导,你还敢像从前一样用人吗?”这句现场提问,被传得沸沸扬扬,也在教练组内产生波纹。
更衣室里安静得连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都能清清楚楚听到。球员互相望着对方,目光里有愧疚、有不甘,更有一丝无助。谁会留下来?谁会离开?下次国歌响起时,谁会是场上的新主角?
这届亚洲杯之后,宫鲁鸣和他的教练团队被迫面对一个比“输球”本身更剧烈的事实:失去的是冠军,暴露的却是过去几年球队稳步推进过程中被隐匿的暗礁。而全面年轻化不是万能药,经验的缺口短期内很难补齐。倘若贸然夺门而入,换来的或许是更大的断层。
但也正是在失望与争议拉锯的缝隙里,新的中国女篮开始酝酿变化。没有夺冠光环的夜晚,并不意味着新的故事不会发生。或许三年后东京的领奖台上,会出现我们现在还说不出名字的球员——她们在今天某一个凌晨,被一次意外的失利和阵痛叫醒,从头学起勇气。
如果你此刻也是个女篮迷,或许会和我一样想问一句:下一任中国女篮的领袖,会在今夜辗转反侧的年轻球员里吗?还是会在老将用最后的坚持,亲手递上接力棒的那个眼神里?光和影之间,留给宫鲁鸣的时间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。
a股杠杆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